2017-11-19 | 文章来源:
很多学生对学习理论并不熟悉,对这些学习理论的背景也知之甚少,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等。学习他们的理论,尤其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非常抽象的。不了解这些理论的背景,很难建立联系。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熟悉一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产生,简单介绍一下建构主义的学习方法。
生成的背景:
建构主义是当代欧美国家兴起的一种复杂的社会科学理论。其思想来源复杂,流派众多。建构主义作为人类的一种认知模式或教育实践模式,并不是当代独有的。零散的、不系统的建构主义思想和实践,古已有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新西兰学者诺拉(NOla)在谈到建构主义的起源时指出,“就反对用直接教学法形成知识基础的理由而言,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是教育中最早的建构主义者。”从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苏格拉底著名的“助产术”无疑是建构主义教学的成功范例。在现代,意大利著名哲学家维柯(1668-1744)被当代建构主义者誉为建构主义的先驱。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1724-1804)也具有明显的建构主义色彩。一般认为,建构主义观点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让- middot;皮亚杰在1966年提出,他创立的学派叫做 皮亚杰学派 ,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学派。现代建构主义的直接先驱是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智力发展理论。皮亚杰在1970年发表了《发生认识论原理》,主要研究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他从认知的发生发展角度对儿童心理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提出认知是基于主体已有知识和经验的主动建构,这是建构主义的核心。
在皮亚杰上述理论的基础上,许多专家学者从各个角度发展了建构主义。维茨基强调学习者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作用,并提出 最近的开发区 的重要概念;科尔伯格对认知结构的本质和发展条件做了进一步的研究。斯腾伯格·卡茨等人强调了个体能动性在认知结构建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如何在认知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体能动性进行了认真的探索。惠特洛克提出了学习的生成过程模型;乔纳森等人提出了非结构化的经验背景;在现代建构主义中 极端主义 、 个人主义 它们也是建构主义的新发展。这些研究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建构主义理论,并为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关于学习方法的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主张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行学习,也就是说,它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和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灌输对象。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1)通过探索和发现来建构知识的意义;
(2)在建构意义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收集和分析相关信息和资料,对所学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加以验证;
(3)尽量把当前学习内容中所反映的东西与自己已经知道的东西联系起来,并认真思考这种联系。 联系 用 思考 是意义建构的关键。如果能把联系和思考的过程与协作学习中的协商过程(即交流和讨论的过程)结合起来,学生意义建构的效率和质量会更高。有 自我协商 用 相互协商 (也叫 内部协商 用 社会咨询 )二、自我协商是指和自己争论什么是对的;相互协商是指学习小组之间的讨论和辩论。
作为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指导作用: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形成学习动机;
(2)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暗示新旧知识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知识的意义。
(3)为了使意义建构更加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情况下组织协作学习(讨论和交流),并引导协作学习的过程,使其向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引导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尝试在讨论中逐步深化问题,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要启发和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纠正和补充自己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
以上介绍了建构主义的背景,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更多教师招聘教育考点请查看智朗教师网-教育频道。
智朗教育浅析
扫描二维码 middot关注微信微信官方账号——智朗教师考试
回复 教育理论 可以查看两个学习的每一章老师的习题。
回复 我要面试 获取试讲方案(含音频)+回复+结构化解题思路。
注:本文为访客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版权为 智朗教师网 未经本网站授权,不得转载或摘抄。本网站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朗教师网”。任何违反上述声明的人将被本网站追究责任。
本文来自智朗教师网。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