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09 | 文章来源:
准老师们,教师招聘考试又来了。今天,边肖带领大家学习我们在教师招聘中最容易混淆,且考试频率比较高的知识点——个体身心发展规律。首先,这部分的知识点有最客观的题目。在记忆部分,主要记忆每个定义的内涵以及相应的启示。理解部分,需要举例说明每个定义对应的内涵,注意区分对应的混淆点。
对知识的详细解释
1.个人身心发展的顺序
【具体表现】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例子:首先是直觉动作思维,然后是具体形象,然后是逻辑思维。
高级情绪之前有一般情绪。
转六,坐七,滚八,爬八。
【教学启示】教育者要按照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教学,做到循序渐进。 长大 、 凌石 它违背了身心发展的顺序规律。
2.个人身心发展的阶段
【具体表现】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身心发展总体特征和主要矛盾,面临不同的发展任务。
比如小学教学过程中,直观教学用的多,中学用的相对较少。
孩子的教育不能小学化,小学教育可以成人化。
【教学启示】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了教育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 一刀切 ,还要注意不同阶段之间的衔接和过渡。
青春期的年龄特征:青春期也叫 危险期 或者 心理学 。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
【具体表现】第一,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同方面不同步)
例如,儿童的身高和体重有两个生长高峰,第一个高峰出现在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个高峰出现在青春期。
第二,不同方达到的某个发展水平或成熟期是不一样的。即某些方面在较早的年龄就达到了较高的发展水平,而另一些方面则只能在较晚的年龄才能达到更成熟的水平。(不同速度下的不同方面)
比如,在生命发展过程中,心理学方面,感知先成熟,思维后成熟,情感后成熟。
孩子四岁能背唐诗,但不会读。
【教学启示】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因时施教,即教育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进行。
4.个人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具体表现】互补性反映了个体身心发展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功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身体互补);
例子:耳聋和视力。
另一方面,心理功能和生理功能之间也存在互补性(身心互补)。
比如一个人得了重病或者残疾,如果他有战胜疾病的坚强意志和信心,他的身心还是会发展的。
身体残疾但精神坚定
【教学启示】要求教育要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注重发现学生自身优势,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
【具体表现】个体差异存在于不同层面。从群体来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差异;不仅仅是自然性别的差异,还有性别带来的生理功能、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异。其次,个体差异表现在身心的各个方面,有的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的是心理特征的差异。(只有差异是个体之间的,其他四个都是用于比较的个体)
【教学启示】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注:对应个体差异的教学启示也会有一刀切的说法。比如,对于一个班的学生,老师要因材施教,而不是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不允许一刀切。)
第二,令人困惑的区别
1.顺序与分阶段
顺序:动态的、不可超越的、不可逆转的。
阶段:静态,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的特点。
2.阶段与不平衡
阶段:个体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
不平衡:各单项功能发展速度不均衡。
3.阶段与个体差异
阶段:个体内部不同阶段的不同特征。
个体差异:个体之间的差异。
智朗教育浅析
关注微信微信官方账号 智朗教师招聘考试
回复【时事】查看每日时事新闻+时事模拟。
回复【数据】即可免费获得各省参考资料。
注:本文为访客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版权为 智朗教师网 未经本网站授权,不得转载或摘抄。本网站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朗教师网”。任何违反上述声明的人将被本网站追究责任。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