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24 | 文章来源:
个体身心发展规律
在特岗考试中,以单项选择、判断、简答、讨论等题目考查个人身心发展规律的知识点。接下来给大家简单梳理一下,防止混淆。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主要是顺序性、阶段性、非均衡性、互补性和个体差异性。
首先,顺序
序列是指人的发展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顺序强调从什么到什么。例如,婴儿通常先学会走路,然后再学会跑步。它强调从低级到高级,顺序是不可逾越和不可逆的。秩序的启蒙是循序渐进的。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鼓励年轻的,鼓励年轻的,不能用正当的方法。有一些与循序渐进 相关的俗语;不积跬步,不可成千里;不积小流,成不了河 、 杂而不劣,坏而不修 、 不要等待 等等。
第二,舞台
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任务、矛盾和冲突。中国心理学家把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其中一个阶段是青春期(11、12-14、15岁),称为危险期,也叫心理断奶期。在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渴望成功。他们往往让孩子在幼儿园读完小学一年级,或者小学没读完就去学初中课程。这种小学教育或者中学教育是反阶段的,所以给我们的教学启示不能 一刀切 一刀切也叫一锅煮,意思是老师在不同阶段要用不同的方法教育学生。
第三,不平衡
不平衡有两层意思。第一,同一个方面有不同的速度,强调同一个方面的发展速度有快有慢。比如说是说长的人只有在婴儿期和青春期生长最快,其余时期生长缓慢。二是不同方面不同步,强调不同方面的发展节奏不一致。比如王阳明五岁的时候还不会说话,但是已经能看很多爷爷的书了,说明一个孩子的语言系统发展很慢但是思维发展很快。因此,对我们的教学启示是把握关键期。这里的关键期是奥地利生态学家洛伦茨提出的,而且是持续的 雕刻效果 提出的时候,关键期也叫最优期,是指环境对人的作用最大的时期。印度狼孩的悲剧,就是因为错过了关键期。
四。补充
互补性有两种具体表现。1.生理功能和生理机能是相辅相成的。例如,盲人听力不好。2.生理功能和心理功能的互补性。比如身体残疾的人往往意志力更强。所以给我们的教学启示是扬长避短,也可以理解为 善行挽回损失 。
动词 (verb的缩写)个体差异
个体差异有两种具体情况。一个是个体的差异,比如你我不同。另一个是群体之间的差异,比如男性群体和女性群体的差异。所以给我们的教学启示就是因材施教。个体差异不同于前四定律,往往反映的是不同的人。因此 早期智慧,大器晚成 跟个体差异有关。有关于因材施教的谚语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教师因材施教 、 看看它是什么,它做什么,它做什么 等等。
六、一个小测试。
1.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一个叫金妮的女孩在出生20个月后被父亲囚禁了12年。期间她既听不到声音,也看不到电视,一有动静就被父亲打。她妈妈很少和金妮说话,因为她害怕她的丈夫。金妮直到13岁才被发现,那时她根本不会说话。后来语言专家对她进行了七年认真细致的语言训练,但她的语言表达能力远不如同龄孩子。她不会用冠词、代词等。,而且她说出来的句子还是语法不正确,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性。
A.避免 一刀切 b .抓住关键时期c .避免分歧d .平衡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启示。个体身心发展的特征主要包括顺序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体差异性。标题中描述了金妮在出生20个月后被囚禁在屋子里,与世隔绝,并且经过12年的教育,金妮的发育也落后于同龄的孩子,可见她错过了 关键时期 。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是b。
2.孩子从出生到一岁,需要先躺下,再学会坐,再学会站和走,这主要体现了个体的身心发展()。
A.互补性b .序列c .差异d .不平衡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主要包括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体差异性。孩子从出生到一岁的过程中,需要先躺下,再学会坐,再学会站和走。这是一个人身心发展顺序的体现。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也应该循序渐进,而不是 长大 , 凌石 ,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所以本题选择选项b。
3.少年时期相当于中学时代,少年学生的年龄阶段是()。
A.6-11岁B.7-12岁
C.11、12-14、15岁D.12、13-15、16岁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的阶段。中国心理学家将个体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婴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岁和7岁)、儿童期(6岁、7-11岁和12岁)、青春期(11岁、12-14岁和15岁)和青春期。题目中描述的少年学生年龄分别为11岁、12-14岁和15岁。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是c。
这就是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的全部内容。祝大家考试顺利!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