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31 | 文章来源:
【导读】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主要涵盖教育知识与应用、教学知识与能力两个板块。前者包括教育基础、学生指导和班级管理,后者包括学科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要记的知识点很多。下面是30个高频考点,供大家参考。
教育知识与能力的考查主要包括教育知识与应用和教学知识与能力两部分。前者包括教育基础、学生指导和班级管理,后者包括学科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要记的知识点很多。下面是30个高频考点,供大家参考。
1.简述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它是教育人类有意识、有目的、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以育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
教育是永恒的。只要人类存在,教育就存在。教育是历史性的;教育相对独立。
2.简述学校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
1)教育者,教育者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
2)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责任,并以一定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3)教育影响。教育影响力不仅包括信息的内容,还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3.简述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理论;
2)生物起源理论;
3)心理起源理论;
4)劳动起源理论。
4.简述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相结合;
2)教育无阶级,公平;
3)教育内容简单;
4)教育方式单一。
5.简述古代教育的特点。
1)阶级和等级;
2)道教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天、神道、人性的结合;
3)专制主义;
4)刻板印象指的是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5)象征主义占主导地位,接受教育是社会地位的象征)。
6.简述现代学校教育的特点。
1)依法治教,普及义务教育。现代西方教育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2)建立完善的学校教育体系——学制;
3)创造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4)教育内容结构日益丰富,增加了大量自然科学和工业技术课程;
5)教育的阶级性依然存在。
7.简述现代教育的特点。
1)注意早期教育与初等教育的衔接;
2)普及义务教育,延长受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齐头并进,相互渗透;
4)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日益弱化,教育向终身发展;
6)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8.简述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影响。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了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
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了教育内容的选择。
9.简述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1)教育是培养政治经济体制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3)教育可以促进民生。
10.简述教育和生产力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生产力的水平决定了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教育在促进生产力方面的作用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教育和复制科学知识。
11.简述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1)社会和文化对教育的制约
文化影响教育的价值取向;
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影响文化教育和教学方法的运用;
文化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力量。
2)教育在促进文化方面的作用
教育具有传递和保存文化的功能;
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功能;
教育具有选择和提升文化的功能;
教育具有创造和更新文化的功能。
12.如何理解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教育本身的历史传承;
2)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3)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并行性。
13.个体身心发展的动机是什么?
1)内生理论,人的身心发展是由自身需要决定的;
2)外在主义,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力;
3)实践导向理论,实践是推动人发展的主要原因。发展既是人的内在需求和潜能的表现,也是在一定的外部环境刺激下,与外部环境发生和相互作用的过程。
14.简述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1)遗传因素是人类发展的生理或物质前提;
2)环境是人类发展的现实基础,为人类发展提供对象、手段、资源和机会;
3)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直接动力和内因;
4)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15.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
1)个体的身心发展是有顺序的;
2)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
3)个体身心发展不平衡;
4)个体身心发展是互补的;
5)个体身心发展存在个体差异。
16.简述建立学制的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2)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
3)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4)国内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17.简述国内主要学制。
1)1902年,第一次建立了仁音学堂制度,但没有实行;
2)1904年的癸卯学制是以日本为蓝本的中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开端,是中国第一个正式颁布实施的学制;
3)1912年首次规定男女同校的壬子癸丑学制,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资本主义学制;
4)1922年,以美国学制为蓝本,沿用至今的任旭学制,即“633制”。
18.简述教育目的的作用。
1)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
2)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
3)教育目的的评价功能。
19.简述教育目的的相关理论。
1)社会本位论,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成员和公民,将受教育者社会化,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
2)个人主义,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体的价值;
3)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20.中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坚持身心力量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着力提高全民素质。
21.简述全人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有哪些?
1)德育在素质教育中起着灵魂和统帅的作用;
2)智育是教育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支撑;
3)体育在教育的全面发展中起着基础作用;
4)美育对教育的全面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5)劳动技术。劳动技术教育具有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
2.简述教育研究的方法。
1)调查方法;
2)观察法;
3)实验方法;
4)行动研究法;
5)叙事研究方法;
6)历史研究方法。
3.课程内容的三种文本形式。
1)课程计划是国家教育部门根据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目的和教育任务制定的关于教学和教育的指导性文件。包括课程设置、学科序列、课时分配、学年准备、学年周安排;
2)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大纲的形式编制的关于某一学科内容、实施和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3)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
24.简述课程的理论流派。
1)以布鲁纳和施瓦布为代表的学科中心课程理论;
2)活动中心课程理论,又称学生中心课程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杜威、罗杰斯等。
3)以Brameld和freire等为代表的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25.简述学科中心课程理论的要点。
1)知识是课程的核心;
2)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
3)学校教学的核心是分科教学;
4)旨在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
5)学科专家在课程开发中发挥重要作用。
26.简述活动中心课程理论的要点。
1)学生是课程的核心;
2)学校课程应以学生的兴趣或生活为基础;
3)学校教学应以活动和问题反思为主;
4)学生在课程开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7.简述社会中心课程理论的要点。
1)社会是课程的核心;
2)学校课程应以建立新的社会秩序为导向,将学生视为社会成员;
3)课程知识应有助于学生对社会的反思;
4)课程的核心问题是社会问题而不是知识问题;
5)吸收不同社会群体参与课程开发。
28.简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将课程内容与生活、时代紧密联系起来;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符合素质教育理念的评价和考试体系;
6)实现三级课程管理系统。
29.简述影响课程开发的因素。
1)社会、政治和经济因素对课程发展的影响;
2)随着文化、科技的进步,学科知识影响课程发展;
3)学生对课程发展的影响。
30.简述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
2)教学是全面教育学生,把学生培养成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任务,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