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24 | 文章来源:
孔子和苏格拉底虽然处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但他们在教育目的、教育对象、教学方法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
第一,教育目的
孔子在奴隶社会末期,礼崩乐坏。为了复兴周的礼制,他广纳贤才,吸收庶民参与政权,使社会回到君子小人各得其所的局面。这种思想反映在教育上,就是孔子 养人才 、 学习很优秀,但是当官 观点,主张培养能够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人才。孔子 学习很优秀,但是当官 这一观点打破了贵族统治官方权力的现象,开辟了平民参政的道路,对隋唐以后的科举制度和以后两千多年的学校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格拉底所处的时代,雅典的民主面临危机,公民各奔东西。政客们利用党派关系谋取私利,导致审判不公。苏格拉底的政治理想是社会公正和国家繁荣。所以苏格拉底希望教育能够促进政治的发展,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更多的政治人才。
第二,教育对象
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位大规模创办私塾的伟大教育家孔子主张 有教无类 观点是教育面前人人平等,其3000弟子从贵族子弟到穷人都有。孔子 有教无类 思想打破了政府垄断教育的局面,这是由 在政府学习 发展成 向四夷学习 ,扩大教育的对象,使平民有机会接受教育。
苏格拉底还主张对教育的对象 有教无类 平等教育思想。作为智者,苏格拉底与他的智者有着显著的不同:苏格拉底的教学活动从不收取任何学费。苏格拉底的教育活动也没有固定的场所,没有规则。餐桌、私人住宅和公共场所是他进行教育活动,或发表公开演讲、个人谈话或辩论的地方。
第三,教学方法
孔子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他认为,掌握知识和道德观念应该是学生主动探索、感知和理解的过程。因此,孔子在教学中特别重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专著《论语》中有所涉及 别生气,别生气,别生气,别生气,别生气,别生气。 愤怒 是学生在积极思考某个问题,渴望解决,但还没有想通的矛盾心理状态。这个时候,老师就应该做到 Rev. 即给予学生思维方法的指导,以开拓思维。 学生思考某个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还没有考虑成熟,处于另一种想说却又难以表达的矛盾状态。这个时候,老师就应该做到 发送 即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找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帮助学生用更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苏格拉底是西方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认为教师要有新意 助产士 他没有发明和传播真理,而是提出了著名的教学法 mdash mdash 助产 (也称问答法)。苏格拉底在讲课和辩论的过程中并没有直接向学生传授具体的知识,而是用对话或提问的方式来暴露对方理解中的矛盾,让对方不得不承认答案的荒谬和自相矛盾,进而得出新的观点。苏格拉底认为他的教学方法和他母亲的一样 助产 有相似之处:苏格拉底在对话过程中并不宣布问题的正确答案,就像助产士的任务是帮助产妇分娩,她自己并不分娩;对话者对自己先入为主观念的否定,就像分娩前的阵痛,是每个人获得真相的必经之路。作为对话的结果,对话者在他的内心找到了真理,就像一个临盆的产妇从自己的身体里生出一个新的生命。
以上是教师招聘教育学考点分析。更多教师招聘教育学考点请查看智朗教师网-教育学频道。
智朗教育浅析
扫描二维码 middot关注微信微信官方账号——智朗教师考试
回复 教育理论 可以查看两个学习的每一章老师的习题。
回复 我要面试 获取试讲方案(含音频)+回复+结构化解题思路。
注:本文为访客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版权为 智朗教师网 未经本网站授权,不得转载或摘抄。本网站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朗教师网”。任何违反上述声明的人将被本网站追究责任。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