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8 | 文章来源:
【导读】教师资格证笔试中,综合素质是必考科目,写作题占比较大。作文一旦写好了,自然分数也不会低。边肖整理了三个作文范文供你参考。
教师资格证笔试中,综合素质是必考科目,写作题占比较大。作文一旦写好了,自然分数也不会低。边肖整理了三个作文范文供你参考。
学习永远不嫌晚——谈教师对阅读的重视
培根在《论读书》中提到‘读史使人明智,读史使人明智’。书籍是知识的海洋。‘会读书’使人类不同于动物,保持理性和冷静。然而,近几年的调查数据却揭示了一个无情的事实:中国的阅读率正在日益下降,中国已经面临着阅读危机。这既是对一个千年文明古国的有力讽刺,也是对当代人尤其是教师的深刻警醒。读书迫在眉睫,只有读书才能变得聪明睿智。
阅读可以促进教师的精神成长。人,最可怕的是灵魂空的缺失和心智的萎缩。因为生存的压力和物质利益的诱惑,大家都把目光和精力转向了外部世界,不再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一个对书敬而远之的人,无论怎么包装,总是很难变帅。只有通过书籍的浸润,他才能超越自己,发展自己。苏姆林斯基说,“对书籍力量的无限信仰是我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教育加教育的成长史,就是他的学习史。教师作为传承文化的使者,必须随着阅读而发展,进而超越自我。
使阅读教师不断增加自己的专业智慧。阅读是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教师素质提出了尖锐而有力的挑战。新课程不再像传统课程那样千篇一律、死板灵活,而是具有诸多不确定性:多元智能、多元价值取向决定了教学目标和结果的不确定性;个性化教学决定了教学对象的不确定性,综合性的增加决定了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师生共同讨论新知识,这决定了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
当然,读书要讲究方式方法,要“活”而不是“死”。孔子在《论语》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引用到reading,意思是“读书不思考是无用的,思考不读书是危险的。”蒙克在《孟子》中说:“无书不如全信。”书中讲述了不信书本,学思结合的思想。阅读是大脑储存知识的过程,思维是大脑筛选知识的过程。如果你只注重“存储”,而忽视“筛选”,那么你只能成为一个“书袋子”。所以,读书的时候,要思考。想的多了,感受就会更深更强,直到豁然开朗,一天天进步。
“活到老,学到老。”一个教师,只有多读书,才能不断提高认知,成长,指导专业实践,坚定信心和力量,进而使自己的教学出彩,充满创造的魔力。我相信,只有多读书的老师,才能与时俱进,成就更加辉煌的人生。
以身作则,榜样比言语更重要。
学生管理既是一门育人的科学,也是一门育人的艺术。需要老师多花时间,多了解,多观察,多思考。我们学校大部分老师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见多识广。然而,由于父母忙于在外打工赚钱,以及家庭教育的缺失,大多数学生养成了一系列不良行为习惯。面对这样一群课后几乎整天无人问津的学生,如何让他们不仅学习文化知识,还能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笔者认为教师应该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努力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众所周知,中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老师是和学生接触最频繁的人。他们会模仿老师的每一个手势,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学生。和他们朝夕相处是他们直接模仿的对象。身教重于言教,良好的言行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老师,我们经常问学生他们应该做什么。然后,换个角度,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想想。如果老师的要求不过分,可以吗?如果能做到,学生首先希望老师本人能做到。这是很多学生的普遍心理,总喜欢自觉不自觉的去比较老师。因此,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的工作。
自己,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无论我们要求学生做什么,我们都必须要求自己带头。比如我们要求学生按时上学、上课,就要早到校等学生来上课,绝对不能让他们等我们来上课。我们要求学生爱护环境卫生,不要乱扔纸屑。我们也应该效仿。这样才能在学生心中树立良好的形象,树立崇高的威信。俗话说“与其喊破嗓子,不如露脸。”教师应该首先做好学生在工作中被要求做的每一件事,这样才能言行一致,坚持古训“身教胜于言传”久而久之,学生会形成模仿自己的好习惯。因此,教师的工作应该从学生习惯形成的每一步开始,自始至终严格要求自己,始终用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去引领和感染学生。身教比言教更重要。日复一日的坚持,自然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求学生做的事,必须先做,不让学生做的事,他们绝对不会去做。在日常生活中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用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行教育学生,以身作则,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教育需要同理心。
“我们必须成为儿童,才能成为儿童的绅士。”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一定要记住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这句名言,这句话很常见,充满了教育理念。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无辜的孩子。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树叶,更没有一模一样的孩子。因材施教需要我们去认识和理解孩子。我们需要同情我们的孩子,真正理解和尊重他们。
教育要以人为本。要教育好学生,就要了解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然后才能决定用什么方法去教育引导,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人为本”,我早在学生时代就形成了这种教育理念,并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但其实我们很多时候都是站在大人的角度看问题,站在老师的立场问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所以孩子总是在找机会叛逆,总是在调皮捣蛋。现在学习了《要善于换位思考》这篇文章,再反思这个问题,我觉得孩子的叛逆可能是对我们老师暴政的叛逆。所以,以后我要“让自己在学生心里感受,在学生脑子里思考,用学生的眼光看待,用学生的情绪体验,用学生的兴趣享受。”真正感同身受学生,理解和尊重学生。
当前日益加剧的应试教育导致师生关系日益紧张,倡导这种共情教育尤为必要。当学生、家长、老师都把追求考试分数、入学分数作为唯一的教育目标时,他们最缺乏的是他们之间的沟通、理解、体谅和包容。一旦学生成绩退步或者成绩不好,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总是把成败当成一个结果。他们很少设身处地为学生想原因,只会训斥和谩骂。老师体罚学生、家长虐待殴打孩子等很多现象,都可以归结为对同理心的无知。
苏姆林斯基告诫我们,“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我们曾经是个孩子”。其实要学会“换位思考”,转换角色,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说,他“从教几十年,自学成才”,“自学成才”。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读单词、思考、提问,他才知道如何与学生沟通,如何组织教学,学生才会乐于接受。“欣赏学生之长,除学生之疑惑,原谅学生之错误。”天天想着“如果我是个孩子”,变成孩子做孩子的老公。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