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05 | 文章来源:
首先,根据教育功能的形式 mdash mdash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教育的显性功能是符合教育目的和教育实际运行的结果。如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和社会进步,是显性教育功能的体现。隐性教育功能是伴随显性教育功能而来的一种意想不到的功能。比如教育复制现有的社会关系,再现社会不平等,学校照顾孩子,这些都是隐性功能的表现。显性和隐性的区别是相对的。隐性的潜在功能一旦被有意识地开发利用,就成为显性的教育功能。
日本学者柴野正芳结合教育功能的不同分类给出了例子。比如,考试作为教师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强化学生学习欲望的工具,具有积极的显性功能。但是,如果老师只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学生就会偏向书呆子成就中心,这是考试的一种消极的隐性功能。再比如,学校和晨会等仪式性活动中的表扬制度,原本的目的只是帮助学生明辨是非,但也可能产生增强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促进群体融合等意想不到的副产品。这些副产品是正隐性功能。至于负面主导功能,学校教育作为一种价值追求,从一开始就尽力避免教育的负面主导功能,但各种不良行为或越轨行为都是学生反学校、反教师亚文化造成的。
二、根据课程呈现形式 mdash mdash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美国著名教育家、课程专家杰克逊于1968年出版了《阶级生活》一书,在书中他首次提出 隐性课程 这个概念。一般来说, 隐性课程 是 显性课程 对应的类别。如果学校教育中有明确的课程计划和组织 正式课程 或者 官方课程 那么隐性课程就是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学习到的意想不到的或计划外的知识、价值观、规范和态度。当然,这是一个非正式的非官方课程,带有 潜力 。显性课程(计划的学习体验)和隐性课程(意外的学习体验)共同构成了学校课程的全貌 mdash mdash 实际课程 。
隐性课程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隐性课程的影响是扩散的、普遍的。隐性课程的影响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只要有教育,就一定有隐性课程的影响,因为每一个学习者都是一个主体,每一个主体的心智特征都是独特的。同样的教育情境,不同的主体会解读出不同的意义,这是教育者冲刺不到的;
第二,隐性课程的影响是持久的。很多隐性课程是通过心理学的无意识层面对人产生影响的,比如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性别角色形成的影响。这些影响一旦确立,就会永久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很难改变。
第三,隐性课程的教育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无论是知识的学习,还是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隐性课程对学习者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教育者的教育艺术体现在如何发挥隐性课程的正面教育影响,减少隐性课程的负面影响。
第四,隐性课程的内容可能是学术性的,也可能是非学术性的。有些隐性课程是学术性的,比如潜移默化地学习某种学术知识、学术观点、学术态度、学科探究方法等。还有一些隐性课程是非学术性的,如隐性课程对班级和学校结构的影响、行为规范和规则、人际交往风格等。
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关系;
(1)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课程,在性质、特点和功能上是不同的。最明显的区别是,显性课程主要是一种有计划、有预期的教育影响,而隐性课程主要是一种无计划、无预期的教育影响。(2)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也有内在联系。一方面,显性课程的实施总是伴随着隐性课程。由于课程的实施者是教师和学生,他们是以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特征的两类主体,这就决定了课程的实施过程不是机械地执行既定课程计划的过程。课程的实施过程是不可预测的,必然存在计划外的、意想不到的教育影响,必然存在隐性课程。另一方面,隐性课程也在不断地向显性课程转变。当人们意识到显性课程中隐性课程的积极或消极影响时,就会在后续的课程开发和实施中有意识地控制隐性课程。这样,原有的隐性课程就会转化为有计划、有预期的显性课程,而这些显性课程又会在实施过程中产生新的隐性课程影响。因此,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之间的动态转换过程是永恒的,永无止境的。
智朗教育浅析
扫描二维码 middot关注微信微信官方账号——智朗教师考试
回复 教育理论 可以查看两个学习的每一章老师的习题。
回复 视频演示 查看各个学科的视频演示!
注:本文为访客个人学习,版权为 智朗教师网 未经本网站授权,不得转载或摘抄。本网站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朗教师网”。任何违反上述声明的人将被本网站追究责任。
本文来自智朗教师网。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