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19 | 文章来源:
美国课程专家舒伯特认为,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主要有四种类型,即普遍目标、行为目标、生成目标和表现目标。
1.通用目标
根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点、意识形态、社会和政治需要,是对课程的一种包罗万象的、原则性的规范和指导目标,一般表现为对课程有重大影响的教育目的或教育目的。对所有学科都具有普遍的指导价值。普遍性是指一般的目的和原则,比较抽象。《出埃及记》:现代斯潘塞提出,教育要为未来的完美生活做准备。由大学提出 事、知、诚、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都属于万能目标。
2.行为目标
行为目标是通过设计课程行为结果来规范和引导课程的目标,表明课程结束后学生自身的行为变化。 目标 导向是可观察的、可操作的、具体的;学生可以借助工具制作飞机模型。
目标的构成要素:
(1)演员,演员必须是学生。教学目标的陈述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2)动词行为,行为动词是预先表达学生预期行为的词语,如 认识,理解,背诵,写作,体验 等等。
(3)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特定限制或范围。
(4)表现程度是指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所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水平或学习水平。
例如,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在三分钟内向全班背诵林肯在葛底斯堡的演讲全文,语调的停顿和变化要与演讲的风格相一致。教学目标中的行为主体是 学生 ,动词行为是 背诵 ,行为条件是 三分钟之内 ,性能的程度是 语气的停顿和语调的变化要符合讲话的风格 。
3.生成目标
生成性目标也称为 形成性目标 、 增长目标 、 扩展目标 。它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发展而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 生成目标 方向随着课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并且是不预设的。
4.表达性目标
成绩目标是指每个学生在特定教育情境中的个体表现。它追求学生回答的多样性,而不是回答的同质性。 绩效目标 定位是个性化的、创造性的、多样化的。比如一周看完《红楼梦》,在讨论中列出你印象最深的三件事。
智朗教育浅析
关注微信微信官方账号 智朗教师招聘考试
回复【时事】查看每日时事新闻+时事模拟。
回复【数据】即可免费获得各省参考资料。
注:本文为访客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版权为 智朗教师网 未经本网站授权,不得转载或摘抄。本网站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朗教师网”。任何违反上述声明的人将被本网站追究责任。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